导读不懂感恩父母的说说:家长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不懂感恩”的标签,而是要给孩子营造一种互相支持、互相感恩的家庭环境。
说到感恩,我们之前也会给家长支支招,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但不少父母跟我们反馈,有时候会有类似这样的感受,让他们觉得孩子是不是不懂“感恩”,尤其不懂对父母“感恩”——
“下班回家拎着买的菜大包小85包地进门,孩子坐在那看电视无动于衷,都不知道主动帮我接一下,我看到孩子那个样子真的气不打一处来”;
“每天起早贪黑给孩子做饭,口味不合适就会抱怨想吃外面的饭,一点都不会体谅父母,不知道父母有多不容易”;
“考虑到孩子的学习需求同意给他买笔记本电脑,本来普通的电脑就够用,他非要买最新款、性能最好的,预算不够,只能从别的地方省了买给他,他还觉得理所当然……”
可能很多父母也感觉自己遇到过相似的情况,明明自己很爱孩子,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不表达感谢、体贴就算了,这种冷淡的、理所当然的态度会让家长更加寒心不懂感恩父母的说说:
会不会那么多感恩教育其实压根没用,我家孩子真的就是不懂感恩,就是不懂事呀不懂感恩父母的说说!
这么一“贴标签”,孩子“不懂感恩”的帽子算是被你扣上了。
如果你再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得体谅父母”“我们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多半又要引发一场不大不小的冲突。
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什么时候容易生发这样的想法呢不懂感恩父母的说说?
我们为什么希望在这样的时刻,孩子能够体贴一下自己呢?
我们在抱怨孩子不懂感恩的时候,究竟在抱怨什么呢?
当家长抱怨孩子“不懂感恩”的时候,其实是对孩子有期待的:期待自己的用心良苦、努力和辛劳能够被孩子看见,期待自己在脆弱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孩子的体谅。
可是当孩子没有回应父母的期待,父母自然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这虽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不妨问一问家长:你有向孩子表达过自己的真实感受吗?
如果家长从未向孩子表达过辛劳、脆弱,从未向孩子“示弱”,孩子又要如何体谅?
如果家长事事轻易满足孩子,孩子会认为你无所不能,又要如何理解你的难处?
所以,如果你在这些时刻,认为孩子需要补课“感恩教育”,不妨适当改一改自己“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人设”,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爸爸妈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需要孩子帮忙、需要孩子体谅的时候。
01
学会适当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我们感到很辛苦,需要他人理解时,我们是很希望能够被他人“看见”和觉察到辛苦的。如果这个时候对方没有注意到,我们自然会感觉到委屈和难过。
家长要学会理性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绪状态以及产生情绪的原因,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培养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
平时工作辛苦了,可以偶尔表达一下“爸爸妈妈有点累”,比如回家跟孩子说:“今天工作有点累,先休息一下再做饭吧。”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逞强,把自己塑造成铜墙铁壁一样。
在这里要注意和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做到“对事”不“对人”。例如案例中起早贪黑辛苦做饭的家长,可以这样和孩子表达:
“虽然妈妈做的饭没有外面饭店的好吃,但是也是坚持早起,希望你能吃上一顿干净卫生、热乎的早饭,你这样说妈妈有点难过的。”
我们要记住对话目的是希望通过平等的表达,让孩子可以了解到父母的辛苦和用心,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不懂事的标签,单纯地发泄负面情绪。
例如有的父母也许会这样说,“有口饭吃就行了,哪儿来那么多事儿,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本来是跟孩子沟通自己的辛苦与用心的好机会,最后只引发了亲子关系上的情绪对抗,造成两败俱伤。
我们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引导孩子体验“家长生活”,特别是进入中学的孩子,可以让孩子感受一下当父母有多“累”。
比如,孩子可以负责早上买菜、做饭、刷碗、整理家务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了解生活的不易。
当然你也要做一天孩子,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引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深入了解真实的生活,通过孩子指导你的一言一行,也能帮助家长了解在孩子眼里你平时的教养方式,如果有问题积极做出调整,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02
学会对孩子发出寻求“帮助”的邀请
亲子关系也是一种合作,父母在邀请孩子帮助的时候其实是也在尊重孩子,达到了地位上的平等,而不是单方面由上到下的命令或教育。
而且学会向孩子发出邀请,其实也是给我们一点时间重新储存心理能量,充盈我们内心的爱的一种方式。
对孩子来说,也能让他感受到自己身为家庭的一份子,是能够给父母提供帮助的,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的好方式。
比如案例中拎着重物回家的家长,孩子无动于衷,我们可以说:“这些东西好重呀,我都有点拎不动了,能不能帮我搭把手呀。”相信这样邀请孩子,孩子肯定会愿意为您出一份力的。
03
满足孩子要适度,家长不是孩子的“哆啦A梦”
父母单向的、无条件的付出很容易让孩子无法了解其中的辛苦,而不知道感恩。
一味娇惯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不让孩子了解到真实生活的艰苦、心酸,是对孩子的溺爱。
而在付出透支后抱怨和指责孩子,对孩子来说也并不公平。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需求特别容易得到满足的家庭环境,把父母当“哆啦A梦”,要什么都立马给,砸锅卖铁也给,孩子就会从索取一个玩具,到索取不必要的新衣物、新文具,到索取一台超过家庭经济水平的新款电脑……
孩子心中没有一个索取的“度”,他们因为自身经验不足,对家庭经济状况缺乏了解,对父母的心酸也毫不知情,从未体验过那些“理所当然”是多么“来之不易”,自然无法体谅父母,甚至会在父母第一次拒绝的时候感到巨大的落差:
为什么不给我了?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吗?而父母却还在等着孩子的感恩……
所以,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我们当然应该尽力满足。但是对于非必要的物品、或者超过家庭经济水平的东西,就不能那么轻易地让孩子得到。
比如,孩子因为同学都穿名牌的新款球鞋,也想要,家长可以让孩子看看自己的鞋柜里有多少双闲置的球鞋,再买的必要性在哪里;
也可以让孩子规划自己的零花钱,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看看攒多久能够买到;
或者鼓励孩子清减自己的鞋柜,帮助孩子把不会再穿的鞋子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转卖出去,收益用来购买新球鞋……
平时可以适当跟孩子讲一讲真实的家庭经济水平,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也不要提前消费。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对周围人、事、物怀抱一种由衷的认可和珍惜,并且希望给予回报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表现。
研究表明,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对事件有更多正面的思考,也更少引发妒忌、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家长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不懂感恩”的标签,而是要给孩子营造一种互相支持、互相感恩的家庭环境。
就像我们可能还会记得孩子一些让我们感动的瞬间:
“给孩子买了他特别喜欢的东西,孩子会说,我长大了也要给爸爸妈妈买最好的东西,给爸爸买小汽车,给妈妈买最好吃的零食”
“工作后累的在沙发上睡着了,醒来发现了孩子给盖的小被子,就像我平时照顾他那样”……
这些由爱生发出来的行为,才是最自然、最美的感恩。
END
来源:中华家庭教育网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