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第1篇

“兴趣+爱好=超动力”

---论兴趣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洞溪九年制学校 卓志喜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接触丰富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它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酵母,有了它,学生再不会昏昏欲睡,再不会被迫去学,不信你也来试试看!下面我就把从教几年来的一些小的做法和大家分享。

一、趣味导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导入新课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大致归纳成如下几类。

1.以“之最”来导入新课

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第2篇

一、首先,我们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忽略那些基础的知识。首先,要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本,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在阅读课本时我们可以这样做:1、阅读课文标题,明了课文所讲的主干知识,在心中构建最基本的框架。

2、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

3、然后阅读注释以及地图,让它们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我们无论在课前预习还有复习时都可以这样做。

二、此外,学习地理一定不能离开地图,我们应当把地图作为重点及难点来把握。有时间我们要多阅读并且记忆地图,最好是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来记忆地图,可以在自己抬头可见的地方贴上地图。同时还要依照已有的地理知识填绘地图。学习目标: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与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能画出大体轮廓,加深印象与记忆。

三、思维要活跃,认真听课,紧跟老师思路。上课认真听讲比自己课外埋头攻读效率更高。还有老师上课要讲很多内容,讲课速度很快,一定要紧跟老师思路,不然会懵懵懂懂。不要受“笔记心理”的牵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好笔记,懂就行,不需要一字一句照抄,那会花费很多精力与时间,而且会错过老师很多精彩的讲评;

四、需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我们不是经常说“熟能生巧”嘛。我们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另外,练习有助于我们在考试做题时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在练习时我们要注意掌握一般题目的做法,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新颖的题目,以拓展我们的思维。

学习没有止境,我们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刻苦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相信你的耐心与恒心会得到回报,到会考就稳操胜券了。还有,千万别抱侥幸心理,永远不要想着“临时抱佛脚”的事儿,否则到考试会乱了阵脚,拿到考砸的成绩单只能认命咯。世上无后悔药,不要浪费可以学习的每一分一秒。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3篇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第3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和区域性[1]。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侧重单点知识的复习,而二轮复习侧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二轮复习应立足区域,选择主题,提供图文资料,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串,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问题探究中实现知识重构和思维突破。本文运用案例从建构分析区域问题的一般路径、探究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渗透地理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三个方面分析区域探究在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中的应用。

一、立足区域,建构分析区域问题的一般路径

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区域性要求地理研究的主题落在某个具体区域,区域是地理研究的背景,是地理问题探究的素材和载体。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围绕某一区域,立足区域设计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建构起区域问题的一般思维路径。下面以东非高原的气候成因为例加以分析。

二、围绕主题,由表及里揭示地理问题的本质

围绕某一主题,以区域为背景,提供相关材料,从地理位置、空间结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地理因果关系等方面设计问题[3]。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地理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刻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

三、选择主题,渗透地理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支撑。基于区域,围绕某一主题,深入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渗透地理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如2014年全国乙卷36题,以“文——图——问”的题目结构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围绕“错那湖东部沿岸冬春季节多风沙主题”,分层次分步骤探索“高原荒漠化”问题。从探讨“沙源(就地起沙)”到“成因分析”,从危害影响到措施防治,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探究思路[5]。基于区域,地理问题才能落地,才能鲜活,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重构,在知识重构的过程中建立分析问题的思维路径,在运用思维模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突破。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