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君心情个签文艺范,一切来路皆可追。
时下国庆刚过心情个签文艺范,金秋时节,每年从这个时候一直延续到11月间,正是一年之中螃蟹最肥美的时候。
此间海蟹多肉、河蟹多黄,正是食蟹好时节。所以,本月的时令菜品,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螃蟹的故事。
螃蟹
食蟹之起源
在我国,先民食用螃蟹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从文献资料记载来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周礼》时就提到过“青州之蟹胥”,也就是采用今天山东一带出产的螃蟹所制的肉酱。
不过,考古方面的证据要比这些文献记载还要早很多,比如在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距今7000年的古代先人食用螃蟹的痕迹。也就是说,在传说中的五千年前炎黄二帝活动之前,国人就已经开始吃螃蟹了。
虽然螃蟹在我国的食用历史极为悠久,不过螃蟹正式成为古人眼中的时髦珍馐,争相食用,需要再等5000年。
这就是到了两晋时期,一位古代文化史上的螃蟹代言人,横空出世了,带动了整个螃蟹产业的大发展。
南朝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载心情个签文艺范:
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毕卓食蟹图
食蟹代言人
这里说的螃蟹代言人,就是两晋时代的文士毕卓。
毕卓字茂世,他平生有两大爱好,一好饮酒,二好吃蟹。
借着《世说新语》对他这段轶事的传世,毕卓放浪形骸的饮酒食蟹的极品吃相,一举成为了后世人眼中潇洒风流的经典象征。
只有像毕卓这样饮酒这样吃蟹,才叫英俊才叫潇洒,从此螃蟹这一食材就获得了极高的文艺范,潇洒哥毕卓也由此成为螃蟹代言第一人。
毕卓一代言就是1700年,直到今天。后世的文人雅士,只要想表达畅快诗酒尽兴娱情,模仿毕卓的“一手蟹螯,一手酒杯”就是必备的基本操作。
毕卓的后世螃蟹粉丝中不乏超级大咖,诸如李白的“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这还是追求意境的模仿,而苏轼的“书空渐觉新诗健,把蟹行看乐事全”更加直白,到了辛弃疾的“断吾生,左持蟹,右持杯。买山自种云树,山下斸烟莱”干脆就直接模仿,来了一个COSPLAY了。
在历史上,诗词大咖争相模仿毕卓的情况,集中于唐宋,而延续至明清。之所以集中在唐宋时代,正因为那个时期是螃蟹作为食材走向大众的关键时期。
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内已经有专门从事螃蟹捕捞作业的“蟹户”,到了宋代又出台了专门针对蟹户人家的税收项目,这些都显示出螃蟹产业正在日渐成为规模。
往昔还属于稀有的珍馐美味的螃蟹,正在悄悄且坚定地走向更多的老饕。
在北宋开国初年,宋朝派往南方吴越的使者,在吴越国宴的饭桌上还不认识东南沿海出产的梭子蟹;而到了南宋时代,梭子蟹制成的小吃,不仅上了皇家御宴,也频频出现于都城临安城里各大酒楼,成为真正的大众食品。
梭子蟹炒粉丝
南北蟹馔
正是螃蟹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在两宋时期诞生了大批的螃蟹菜品。
检索当时文献,后世可以找到当时风行的炒蟹、渫蟹、酒蟹、赤蟹、白蟹、蝤蛑签、辣羹蟹、溪蟹、五味酒酱蟹、酒泼蟹等诸多蟹馔。而其中,有两种菜品,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北方和南方蟹馔的最高水平。
蟹
花雕醉蟹、蒸白蟹、炒辣蟹、蟹肉羹
北方的这一道蟹馔,主题是鲜。
那个时候的北方中原人士,因为接触螃蟹相对不容易,因此一旦有鲜活螃蟹,对美食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必须纳入庖厨的考虑范围,如果食客久候佳肴不至,是会影响食蟹心情的。
于是那时候的北派豪放食蟹之法大行于市,这就是宋代著名的蟹馔——“洗手蟹”。
这种洗手蟹,是将鲜活螃蟹拆解成块,拌上盐、梅、橙、姜和酒等调料,快速腌制而成。因为做法迅速,号称这边螃蟹送入厨房之后,那边客人无需等待,只待洗手完毕入席之时,就可以享用到了。这种洗手蟹,加工要诀就是活蟹在前,越快越好,全以鲜美取胜。
洗手蟹
而在南方,另一道名菜体现的,则是江南较为熟悉螃蟹的水乡居民的精工细作,这就是当时堪与洗手蟹相匹敌的蟹馔——“蟹酿橙”。
蟹酿橙的做法是这样的:取用橙子中成熟而大者,截去橙顶留用,剜去橙瓤,留下少许橙汁,然后将肥美的蟹膏肉填入掏空的橙子之中,然后盖上之前截去的橙顶,放入蒸锅之中,再加酒、醋、水蒸熟后,蘸以醋、盐即可食用。
之所以选取蟹肉与橙子的结合,是因为当时宋人吃蟹常常以橙汁调味,因为橙味不但能够去腥,还会与蟹味汇合出一种别样的鲜味。宋人评价这种蟹酿橙说,这一道菜就可以让人品尝出新酒、菊花、香橙、螃蟹诸种味道。
蟹酿橙
这两种代表性的南北蟹馔,北派取蟹之鲜,南派重蟹之味,如果是您,将会选择哪一种呢心情个签文艺范?
当然了,时下网络一直有种说法,说是做选择题只是小学生的做法,成年人的选择往往是“我全都要”。
这也确实是900年前人们的选择——《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宋高宗驾幸权臣张俊府邸,张俊进奉的酒宴中有十五盏下酒,其中的第八盏就有蟹酿橙,第十盏就是洗手蟹。
由此来说,从那时起,南北食蟹的主打方式可能有异,但是对螃蟹美食的认同上,却是共通的,这也是蟹馔历经千年经久不衰、不断推陈出新的关键所在吧。
撰文 |石 雱
编辑 |刘冠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