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关于支教的优美句子,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20字小诗《苔》,被一位来自贵州乡村的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舞台上重新被唤醒,也让亿万中国人在这一刻被感动。我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我希望自己“也学牡丹开”,把自己的歌声留在喀什。
2017年9月6日,我到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吐曼塔勒乡中心小学支教,这是一段令我难忘的人生经历。
初到麦盖提县,我被分到了吐曼塔勒乡中心小学,担任六年级四班的班主任,教语文课。虽然我从前有过一段时间的从教经历,但是走进这个乡级中心小学里面,我内心依然忐忑。一进班,35双大眼睛齐刷刷盯着我,小身板挺得笔直,但都沉默不语。我首先打破沉寂,先简单地做了一个自我介绍。聊着聊着,孩子们活跃了起来,开始向我提出一些问题。从这以后的5个多月,时间就像丝丝泉水,慢慢品出我和孩子们之间甘之如饴的深厚情感。
怎么上好语文课,是我的第一课。教什么,怎么教,这些疑问就成了我每天心心念念的问题。
第一次上课,我刚讲了一个生字,有位叫茹克亚的小女孩跟我说:“老师,我们原来的老师不是这样教的……”一个大大的冏字立刻趴在了我的脸上,我笑着说:“哦关于支教的优美句子?那你们都说说吧,以前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关于支教的优美句子?”就这样,我尴尬地踏上学习语文教学的道路。没课的时候,我就拎着凳子,到其他老师那去听课学习;下课的时候,我找到其他老师交流;我上公开课以后,主动请老师们点评;放学以后,会上网找一些课件来学习。
就这样,我慢慢进入了状态。利用课余时间,播放电影《星际穿越》,向孩子们讲解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播放《我是演说家——中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感受国家强大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利用大学同学给我们班孩子捐赠的文学书籍,办了一个小小图书馆,还专门设置了两名图书管理员……慢慢的,我把学习语文从课上搬到了课下,孩子们乐于在课间用普通话交流,乐于向我提出像“肚子为什么会叫”“做梦眼睛会动”之类数不尽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也从第一次平均分56分,到第一学期期末的72分。看着这突飞猛进的进步,我心里真的有说不出的自豪。
“学困生”的转变永远是老师最得意的经历。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班里有一个叫赛依皮丁的小男孩,上课说话,扔橡皮砸同学,吃东西,跟老师顶撞;下课了打架,告状,给别人起外号,不写作业。学校里的纪律他基本上都触犯了,让班干部叫苦不迭,也让我头疼。可每一次我讲课外知识的时候,他总是听得最认真的那一个。每一次犯错,我都会告诉他一个他从未听过的道理,给他讲解一个他从未了解的知识。有一次他打了同班同学,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控制好自己情绪,可以成功的心理学故事。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这个小伙子改变了很多,开始背课文,写作业了。就连班里的同学都很惊讶他的变化。当我问他原因的时候,他回答得很干脆:“老师,我想考内初班!”听到他的回答,感觉这就是当老师的快乐了吧。
学校安排“三进两联一交友”的活动,我被分了16户孩子。一个学期,我把这16户的孩子家里全部走访了一遍。其中有五户特困生家庭。通过走访,我深受触动,明白农村孩子不但要学习,还要分担家里面一定量的农活;感受到农村孩子们那种深深地想奋发努力的斗志,感受到家长希望孩子能走出农村的殷切期盼。
支教生活是一首歌,每一天的生活都不一样,就像乐谱上每一个跳动的音符;唱出来的是支教生活的酸甜苦辣咸,细细品尝,却有深深的感念;每一个支教者都是这首歌的歌者,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唱出的是大家庭携手进入新时代的幸福。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这一学期里,我们一起唱过《明天,你好》,学会了忍泪坚持;一起学过《论语》,懂得了做人礼、孝为先;一起举办了班级运动会,把运动和快乐添进枯燥的学习生活。这一学期,是我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学期,也是感受最多的一学期。
因为梦想,因为责任,因为守护,许多像我一样的支教老师们来到了这里,默默坚守在自己的位置。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受的苦,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这些孩子们是人生的歌者,唱响自己的人生梦想;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支教老师们,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现“中国梦”这首宏伟乐章的参与者,他们用行动作词、汗水谱曲,助力南疆孩子的梦,助力南疆地区发展的梦。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