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长城—民族的丰碑

长城—民族的丰碑

文\钟百超

暑假到北京玩了几天,然后又去了一趟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在北京,除了去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鸟巢等景点外,我们还特地去了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举世闻名,即使没有去过,多少也会有点印象:山与山之间用高高的城墙连接起来,城墙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非常坚固。每座山峰都有一个敌楼或烽火台,互为犄角,互相守望。城墙上面是宽阔的人行道,中间还有若干敌楼,供士兵休息,两边是城垛,用来预防敌人,也便于射箭。远远看去,八达岭长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不到长城非好汉”,仅凭这句话,许多男儿都会怀着满腔热血来到长城。再说,长城还是民族的象征,站在长城上,多少会激发一些爱国热情。因此,为了证明自己是好汉,也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许多人便慕名而来。不过,长城也不是男人的专利,许多女士,即使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也具有好汉本色,但一睹长城的风姿还是值得的。

长城,除了壮观,就是人山人海。千千万万的人站在长城上,长城便增加了许多人气。长城的气势,加上旺盛的人气,便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正气。不是吗,正是这股正气,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终究不倒,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尽管人多,走一步移动半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能来到长城,一睹其风采,还是很有意义的。其实,游了长城,未必都能成为好汉。这仅仅是一种激励而已,何必当真呢?不过,如果都成了好汉,或者成了女汉子,也未必不是长城的功劳。

长城作为防御工事,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屡屡入侵,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于是只好采取防御的办法。但是,即使这样坚固的城墙,还是抵挡不住外族的入侵。长城几度沦陷,国土几度被人蹂躏,国家也几度易主。因此,长城作为象征性的防御工事,也只好徒唤奈何。

但是,正是长城,发挥了凝聚中华儿女的作用,饱经苦难,饱受外族入侵痛苦的中华儿女,在长城精神的鼓舞下,奋起反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反侵略战争,最终挽回了民族尊严,赢得了独立和自由,建立了新的政权。

因此,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由最初的防御工事,逐渐演变成了我们这个多难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

如今,站在长城之上,面对绿水青山,怎能不怀想我们这个民族多难的历史,又怎能不怀念那些为我们中华民族生存与独立而牺牲的先烈呢。来到长城固然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好汉,但是,即使没有能够亲眼看到长城,长城依然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丰碑。正是这座丰碑,我们便有了方向,有了力量,有了勇气,有了精神。

散文:长城—民族的丰碑

仿佛是天意的安排,在北京玩了几天后,我们来到了包头。在寻找心中草原之旅中,在冥冥之中,我们非常意外地来到了固阳县,并在意外之中看到了秦长城,使我们对长城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填补了许多有关长城的传说。

秦长城是怎样的呢?由于事前没有作任何思想准备,我们对秦长城一点了解都没有,但是,依据北京长城的印象,我们大概也能想象出秦长城的样子,也许跟北京的长城没有两样。

但是,果真到了秦长城,我们就感到非常惊讶。这秦长城非常另类,我们甚至怀疑这到底是不是长城,或者是不是当年的建设者偷工减料把它建成这个样子。所谓长城,就是用黑褐色厚石片交错叠压垒砌而成的墙体而已,根本就不用灰浆加固粘合。既没有敌楼,也没有墙垛,也没有看见烽火台。墙的顶宽虽然也有一两米多,但由于没有用灰浆加固铺平,到处凹凸不平,走在上面,总有一种摇摇晃晃的感觉,非常不稳固。不知道这样的长城在当年是否能够有效抵御匈奴的入侵。不过,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看到的长城也许不是原貌。据介绍,固阳秦长城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是秦大将蒙恬率军30万为北抗匈奴而建筑起来的。

虽然秦长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雄伟壮观,但是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还是值得我们敬仰的。站在城墙上,放眼北去,遥想当年鏖战情景,又该是何等壮烈。长城边上,我们还看到蒙恬将军的全身雕像,他双手拄剑,目光如炬,眼睛直视前方,神情淡定,又略带自信的微笑,好像是刚刚打完胜仗,看着士兵们忙着打扫战场一样。

据说,当年孟姜女千里寻夫不见、哭倒长城的地点就在附近的秦长城。我看了有关介绍不禁一阵惊喜,原来孟姜女哭倒长城就发生在这里。我们跟历史走得这么近,真是不可思议。尽管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地址有多种说法,但我更愿意它发生在这里,因为它离我们更近了。

穿越千年历史,感受民族兴衰。不同的格局,异样的风采。长城,我们心中的丰碑,永远不倒!

散文:长城—民族的丰碑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