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庆林,男,河南安阳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亢升,男,陕西凤翔人,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印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特色外交与对外关系。



摘 要

摘  要:中西“抗疫”话语分歧的历史逻辑在于中国农业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性决定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和平,命运与共;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及地理因素注定走向对外战争,“国强必霸”的思想以一贯之。抗击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担当,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和平主义传统注定会激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秩序的重新构建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抗击疫情;话语权;历史逻辑




本文节选自《中文学刊》
2021年第一期

   

     

      面对全球新冠疫情,中国政府在本土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宣布向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援助。西方对此反应激烈,甚至指责中国借机展开:“口罩外交”,扩大“影响力之争”,沿用了一贯的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 ,缘何共同应对疫情变成了“地缘政治之争”。

     中西“抗疫”话语分歧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按照农业社会的历史经验,当农业社会生产技术进步进入瓶颈期后,随着人口增加,因为饥荒,族群之间往往会兵戎相见,其目的是结束林立的小国,建立统一的帝国。然而,同样是王朝战争,由于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因素,东西方出现了不同结局:中华民族牧歌田园,西方走向了对外战争。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