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磁细节与技巧总结 第1篇
近年来“套磁”的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效“套磁”的难度增加了不少。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上述情况,小本们渐渐失去了“套磁”的耐心和激情,决定放弃“套磁”。但是,在这里我必须要强调一下以下观点:
首先,大家最后能去的学校肯定只有一所,一次有效的“套磁”就很有可能让你得到这样的结果,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增加一份保险;其次,花大量的时间了解教授的研究内容能够让你自己在申请中更加理智,同时让你的专业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之所以再强调是为了让大家在“套磁”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方向,不要总想着用什么样的“套磁”能够让教授觉得眼前一亮。专业才是唯一能让教授产生回信想法的东西。
就像我去年(2022年)学生套中老板工作一阵之后,说起当初套磁的事儿时,说,她每天邮箱几乎都能收到2、3封套磁邮件,但只有他的邮件写得比较言之有物,所以给了他机会。
当然,掌握一定的技巧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授也是人,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事半功倍。
套磁细节与技巧总结 第2篇
在正式给教授发“套磁”信之前,大量的情报搜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套磁”分为前期“套磁”、中期“套磁”和后期“套磁”。最为合理的方式就是利用前期“套磁”帮助自己了解所要申请的系目前的研究方向有哪些,有多少教授和自己的方向相关。并通过和教授的沟通,请教这些学术相关的问题,明确哪个教授的领域和自己的最匹配。
这种套磁,除了看国外目标教授的资料,还要注重之前的学术积累,比如跟本科自己的导师、博士学长的沟通交流、请教、讨论。他们在这方面的信息量,对圈子的了解程度,毫无疑问是可以大大提高你“进圈子”的速度。(下面第2部分 第1)点的 c小点)
通过前期“套磁”的工作之后,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的兴趣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中期“套磁”可以和教授沟通,询问自己申请的年份中该教授是否有招生计划。通过前期和中期“套磁”筛选出和自己匹配的教授名单后,完成学校要求的申请流程。寄送材料后开始后期“套磁”,通过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专业能力打动对方,拿到录取通知。
信息收集可以通过查询网页,套“小米”和教授、利用相关人脉三种方式。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收集,很可能在后期“套磁”中发现自己申请的系没有匹配的教授,或者匹配的教授他们今年根本不招学生,几十美元的申请费白交了,网申白填了。古人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细致工作将会让你少犯很多错误,避免在后期的大堆麻烦。
这个部分是整个“套磁”过程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有难度,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
1)信息收集和整理
a.查网页。这是绝大多数小本们都会采用的方式。优点:容易执行。缺点:工作量大,信息时效性(有些学校的网页信息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保证。
b.套“小米”、套教授。部分聪明的学生会采用这种方式。优点:信息直接、有效,能够得到在网页上所不能了解的内容(往年录取的G/T平均分,GPA最低值、平均值,当年的招生计划,“小米”或教授对自己的建议),锻炼书信写作能力。缺点:可能得不到及时回复。
c.找学长和导师。这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优点:信息的价值非常高,能够对申请起到最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还有可能通过这些桥梁和国外教授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
缺点:不是所有申请者都有这样的资源;同时虽然学长和教授对于专业有着自己较深的认识,然而在很多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只是一人之言,不可盲目迷信,否则可能会被误导。
之所以把信息搜集说的比较详细,是因为本科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如果前期的工作做得不够有效和全面,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在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授的论文后,发现居然是在做无用功的情况。。
2)专业能力提升
其实,这是我认为这是2015年之后的套磁的核心价值。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就像我上面说的,教授邮箱几乎每天都会收到邮件, 而且好学校(全美top30)committee制非常多。期待发个邮件就搞定offer的事儿,越来越少了。这种事情,top50之后的年轻教授机会才会大一些。
如果还抱着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那么套磁进行不了几天,就会被大量负反馈打击地进行不下去了。
而如果是按照下面这种抱着提升自己专业实力,给自己申请加分,而不是一招毙敌的心态,就更容易坚持下去,这样既能够获得更大概率的套中的机会,还能在整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力。
是稳赚不赔的做法。
a.论文的搜索及研读
在确定要套的教授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了。读论文是搞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好好练。在找到教授的近期研究兴趣之后,就要将其近期发表的论文全部找出来,由浅到深进行仔细地研读。
如果在教授网页上不能找到教授的论文,就需要借助其他力量下载教授的论文了。一般来说国内名校的数据库里能找到一部分。如果不行,可以在网上搜索或者利用在国外的关系进行查找(最好是名校的资源,他们买的数据库比较全)。再不行就只有向教授或者教授的学生索要了。(现在数据库,包括镜像的,做得挺好的,花些心思,是不难做到的)
套磁细节与技巧总结 第3篇
如果不是加拿大的研究型硕士,不给奖学金的,从概率上来说,大部分学校是没用的。
但是,如果你能够通过这个途径跟招生的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那么加分,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如果是申请硕士,我会建议按照专业能力提升这个逻辑去做这件事情,稳赚不赔。
首先,对于大多数小本,一定要记住一点:对方并不期待你是个博士水平,知道你是个小本。因此你只需要做到“优秀的小本”就可以了。观点不成熟,甚至是错的,只要是认真经过思考,大概率不会减分。
所以积极一点,自信一点,很重要。
第二,自己一个人不行,可以找导师、学长讨论,请教嘛。
第三,要坚持。一开始提不出来,也要硬着头皮提,写完之后,再过几天,你再看,会发现想法会不一样。然后进行修改。两三轮下来,就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开始最重要。
不可否认,如今的套磁比十几年前会难很多。因为从2015年开始,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超过了读研究生的。大量美本学生,他们也有读博的想法,因此他们进实验室跟教授做东西,被认可的概率是更大的。
所以,最近这几年,我都建议从大二、最晚大三上就要开始套磁,套的不是PhD的offer,而是套暑研或者远程RA的机会。
因为申请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让目标教授更加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不是网申材料包,而是你真实在对方实验室干上半年。
这种做法对于目标在全美前十的高校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当然能。在招聘界有一句话叫:招聘品格,培养技能。博士招生也一样。
其实教授不全去招那些有硕士学位,有多两三年科研经历的人,而招一个小本,主要看重的是一个小本的“可能性”。对教授来说,小本意味着是一张白纸,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培养。而硕士,虽然研究经历更丰富,技能更强,但是是一张写了一半的一张纸。
就像我之前有一个复旦的学生提出这个担心之后,我让他继续套,核心在跟教授谈自己做研究时的思路,想法,经验。最后WISC的那个教授给他发offer时说,虽然你方向跟我不同,但是你的科研经历是不错的。
祝好~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在屏幕左下方点个赞,也欢迎关注我的知乎号和专栏~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