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利与弊辩论稿范文 第1篇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们班开展了第二次辩论会。

这次辩论会的主题是“网络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正方和反方主要同学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与对方展开较量。辩论会开始了,反方同学先提出自己的观点。陈炜烨拿着资料,不紧不慢地说:“网络对小学生有辐射,必须保持50厘米以外才可以威海辐射。但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眼睛离电脑越来越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视力下降,所以我认为网络弊大于利。“正方吴同学越听越激动,站起来反驳陈同学:“我是正方,我认为陈炜烨的观点是错的。既然这样的话,你可以买仙人掌等植物吸收辐射,你家又不是缺这个钱,反正我家买了一小盆!”黄廷旭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说道:“电脑板机与鼠标垫子至少有20厘米,键盘少说也有20厘米加起来远远超过50厘米。”

陈同学无话可说,但也不想甘拜下风,于是与正方同学纠起了第二个话题。在这其中,他们谈论到网络学习,收集资料等话题,个个唇枪舌,口吐白沫,都想用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对方。陈炜烨看到一片混乱,就大声说:“静一静!网络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收集资料,理解我们不懂的知识,但天长地久就会形成依赖性。我们何不自己动脑去思考,还能增长我们的记性,何乐不为呢?吴同学马上站起来对陈同学大吼道:”什么呀!有些问题你死脑筋也算不出来,不去网络找答案你去哪里呀?这时,冯勃站起来,心平气和地问道:“敢问对方的辩友们,没有网络你们手中的资料是怎么来的?”一句话让反方同学的辩论嘎然而止。但陈炜烨并没有心服口服,回答道:“自已想的呗。”

这时候,下课铃声响了起来,一场激烈的辩论就这样结束了。可是战争的硝烟并没有因此烟消云散,同学们还在议论纷纷。

网络时代利与弊辩论稿范文 第2篇

一、 综合性活动课

综合性活动课能够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积累很多相关材料,写起作文来能得心应手。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所以我在综合性活动课《青春随想》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对青春时期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青春,感受、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1、起步准备:(1)全班分为四队:希望队、梦想队、未来队、先锋队,各队之间形成竞争。(2)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3)确定活动的内容、形式、环节,确定主持人。2、指导学生做准备工作:(1)各队做好任务分工,明确到人。确定每一环节的发言人、表演者。(2)根据实际条件,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或相关网址。(3)指导督促学生搜集、整理青春名言、名人青春故事、赞颂青春的文章、歌曲等资料;检查名言背诵、故事讲述情况。(4)让学生写好自己的青春宣言;各队再选出一条代表性宣言,准备全队齐声宣读;确定一条班级宣言,准备全班宣读。(5)各队确定“青春颂歌”这一环节的表演项目,准备好表演文稿并督促表演者熟练文稿,准备充分;确定全班齐唱的青春歌曲并练习。由于准备充分,而且课堂上几乎全部是学生在活动,所以学生激情洋溢,积极踊跃,表现优异。因材料充足,有内容可写,本次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也写得文采飞扬,妙笔生花,水平有很大提高。

二、辩论课

辩论课型同样能够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互动,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通过辩论、交流,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耐心倾心听他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如上辩论课《中学生上网利弊谈》,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课前准备:1、公布辩题。本次辩论赛主题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正方辩题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反方辩题是“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2、抽签决定正反方。把学生按座位一分为二,坐在教室南半边和坐在北半边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抽签,决定正反方。3、选出辩手。正反方各选出一辩一名、二辩一名、三辩一名和三名自由发言者共六名辩手,全班共选出十二名辩手。4、选出主持人。全班选出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主持整个辩论过程。5、确定辩论过程。辩论过程共由五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双方一辩做陈述性发言。第二环节,双方二辩、三辩互相提问辩驳。第三环节,双方自由发言者互相攻辩。第四环节,观众提问,全员参与自由辩论。第五环节,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5、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全体同学参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并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做好发言准备。在课堂上,老师只做开场发言、总结,并及时引导调整辩论方向,其余时间全部交给学生。

通过辩论,培养了学生敢于表达、大胆表达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展示了学生的文采和口才;学生明确了网络的利弊,对网络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培养了抵御不健康网站侵蚀的能力,提高了安全文明上网的意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学生受到了教育,明白以后要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增强自控力,远离网络游戏,把网络作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有利工具。当然,本次作文《上网利弊谈》,学生也写得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三、指导训练课

人物描写训练、环境描写训练等系列训练课,把指导与训练结合起来,选取几个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紧扣知识点进行反复训练,能让学生掌握一些描写方法,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

网络时代利与弊辩论稿范文 第3篇

【例1】(2009年浙江省湖州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时下,在繁忙的都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慢活族”。在教育部公布的新增171条词语中,“慢活族”一词被解释为:“慢活族”是“慢并快乐”的一群人。这个名称源自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由小说延伸出一种名叫“慢生活”的国际运动,并出现了“找回失去的时间”这样的组织。他们思考“生命的过程,除了工作还应该拥有什么”,呼吁品味缓慢的生活节奏,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提倡“慢生活”观念,用适当的“慢”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与“慢活族”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的是“快活族”。早上,他们在闹钟的“滴滴”声中匆忙起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公车站,以最简短的时间解决“快餐式”的午饭,在繁忙而充实中度过8小时的工作时间,回到家或许还要在灯光下继续查阅文件或者起草策划书。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是“快活族”的真实写照。

某班就上述材料中的两种生活方式展开辩论。甲方认为“慢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乙方认为“快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你支持哪一方?请说明理由。(不超过80字)

【例2】(2009年江苏省连云港中考语文试题)最近,一款网络游戏被编入了武汉小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走进了部分小学课堂。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报刊和网络论坛上对此辩论得十分激烈。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正方(教材编写者)提供的辩词信息,有针对性地写出你方的辩词。

正方: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

反方:

解析:这是两道典型的辩论题,两道题都先提供了文字材料,创设了辩论的具体情境。不同的是:第一题学生可以任选甲方或乙方的观点进行辩论,第二题则已给出了正方的观点及辩词,要求学生写出反方的辩词。

解答例1,要先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了解“慢活族”和“快活族”这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特点。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阐明具体的理由。

解答例2,要先阅读情境材料及正方的观点,了解具体事件及正方观点后,再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正方提供的辩词信息,阐明自己的反对意见。

参考答案:【例1】我支持甲方的观点,因为慢节奏的生活更符合人类的天性,它的实质就是宁静与浮躁的一种对抗,拥有简单而豁达的平常心,才能享受生活的悠闲与乐趣。(或:我支持乙方的观点,他们讲究效率,在忙碌中享受自我满足感。在现在这样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快活族”的高速度、高效率更适应社会的发展)【例2】网络游戏不该进教材。现在虽已进入网络社会,但游戏进课堂与教育进步并没有必然联系;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结果会与学习目的背道而驰;学习上网的基本方法,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的方法,还有许多更好的途径。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甲方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乙方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吗?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甲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乙方?

2.很多同学认为当代社会只有数理化才重要,语文、历史等文史类学科学不学都无关紧要。针对这一观点,初二某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A方主辩以“有‘理’(数理化)走遍天下”为论点展开论述。

(1)假如你是B方主辩,你会确立怎样的观点?

(2)请你围绕自己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3.某班举行了以“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下面是甲方的一段辩辞:

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弊无利。一方面,初中生能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无非是扫扫地、擦擦窗,做这样的小事,对初中生的成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学好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甲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要求:先摆出你方观点,再进行反驳。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